- 发布日期:2024-10-14 09:26 点击次数:137
1864 年,天京被湘军基本合围,局势危如累卵。
此时,南京城内守城士兵仅有三千余人,面对来势汹汹的湘军,洪秀全深知局势危急,天京随时都有被攻破的可能。
为了保卫天京,洪秀全不得不下诏各地兵马勤王,期望各地诸侯王能够前来支援,共同抵抗湘军的进攻。
石沉大海的勤王令
洪秀全眼见天京被围,心急如焚,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让自己的族弟洪仁玕前往江浙搬救兵。
然而,结果却令人失望,没有诸侯王愿意前来京城救援,大家都对天京的局势无动于衷。
譬如侍王李世贤、康王汪海洋,他们掌握着十万雄师,却在浙赣边境静观其变,对天京形势的急转直下熟视无睹。
面对诸侯王的冷淡态度,洪秀全不得不连连派遣使者四处奔走,急切地敦促他们速速前来勤王。
然而,这些不懈的努力似乎终究化为泡影,使者们带回的消息仍旧是诸侯王们的断然拒绝。
1864 年 6 月,洪秀全在绝望中病逝,驾崩前他还把几批人派出去求援,可惜也都没了音讯。
在天京危在旦夕之际,勤王令却如石沉大海,没有得到诸侯王的积极响应。
无人勤王的原因
诸侯王不来勤王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首先,他们自身难保。
安庆失守后,太平天国上游防线崩溃,湘军势如破竹,直逼天京。
与此同时,淮军、楚军分别从东面夹击,太平天国的江浙基地岌岌可危。
李世贤的金华大本营丢失,只能放弃杭州、余杭,保存实力。
黄文金困守湖州,被四面楚歌。
他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下去,而不是去送死。
其次,粮食短缺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太平天国后期,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粮食短缺,连年战乱,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,军队补给困难。
没有长江控制权,外地粮食无法运入天京。城内早已断粮,又如何供养勤王大军?
李世贤、汪海洋号称数十万大军,实际上大部分是饥民,为了吃饭才加入太平军。
他们去天京,不是去打仗,而是去抢饭吃。
再者,诸侯王们认为天京注定守不住,就应该去找新的基地,没必要死磕。
李秀成就多次建议洪秀全放弃南京,转战关中,但洪秀全不听劝告,执意死守。
李世贤也劝李秀成不要回天京陪葬,另寻出路。
事实上,天京陷落已成定局,死守毫无意义。
诸侯们与其去送死,不如保存实力,寻找新的发展机会,西北军团陈得才回京勤王,结果全军覆没,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。
太平天国为何由盛转衰?
安庆陷落是太平天国命运的重大转折点。
1861 年 9 月,安庆陷落,16000 精兵被屠戮,陈玉成退守皖北庐州。
安庆作为天京的重要屏障,其失守使得太平天国上游局势无人主持。
湘军势如破竹,一路挺进,直捣天京城下。
与此同时,曾国藩指令李鸿章筹组淮军,挥师东进,攻略上海、江苏两地。
左宗棠组建楚军,攻打浙江一带,从东面围剿太平天国,阻止江浙太平军增援天京。
陈玉成之死更是让太平天国雪上加霜。
陈玉成走投无路,前往寿州投奔苗沛霖,被诱杀。陈玉成死后,太平天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将领,其在西线的影响力也大大减弱。
李秀成此时把精力放在江浙,开拓苏福省、天浙省根据地,无视陈玉成死活。
虽然李秀成在江浙取得了一定的成果,但这并不能弥补陈玉成之死给太平天国带来的损失。
1862年10月,李秀成统率着十三位王爷,号称拥有二十万雄师,从江浙一带疾驰归来,与曾国藩麾下的湘军精锐,在雨花台展开了一场生死决战。
此战持续 44 天,湘军伤亡 5000 余人,太平军也是差不多,但太平军缺乏物资,提前撤退,湘军守住了阵地。
随后,洪秀全强令李秀成实施所谓的“进北攻南”战略,导致十几万大军在荒凉贫瘠、千里赤地的江北与皖南地区疲于奔命。
在这场艰苦的战役中,士兵们因饥饿、疾病和过度劳累而丧生者,可谓不计其数。
1863 年 7 月,李秀成一无所得,只能返回,在长江遭遇洪水,被湘军水师伏击,损失数万人。
雨花台之战和 “进北攻南” 作战的失败,使得太平天国的实力进一步削弱,江浙的根基也变得不稳定。
太平天国后期,粮食问题成为了困扰太平军的最大难题之一。
皖南、江浙、赣北、皖北等地长期遭受战火的蹂躏,农业生产遭受重创。
据统计数据显示,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,这些地区的粮食产量急剧下降,甚至出现了“炊烟断绝,耕者一无所获”的悲惨景象。
粮食来源的问题,成为了太平军亟需解决的严峻挑战。
再则,太平天国没有专业化水师,失去了长江控制权,也没法从外地运粮。
1854 年 10 月,太平军号称 5000 艘的 “民船” 舰队,在田家镇被湘军一把火焚毁,太平军自此连民船都没有了。
失去了长江控制权,外地的粮食无法运入天京,城内的粮食短缺问题愈发严重。
天京城内早已断粮,还需要想办法靠外界接济,岂能给勤王军提供粮食呢?
没有粮食,太平军的战斗力也大打折扣。
1864 年 7 月,湘军如潮水般涌入南京城,此时的天京城,早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与生机。
城墙在湘军的猛烈攻击下变得千疮百孔,城内的太平军将士们虽然进行了顽强抵抗,但终究寡不敌众。湘军在城中肆意劫掠,繁华的古都瞬间沦为一片废墟。
天王府被付之一炬,象征着太平天国的辉煌至此终结。
幼天王洪天贵福在混乱中不知所措,最终被湘军俘虏。随着天京的陷落,太平天国这个曾经轰轰烈烈的农民政权宣告灭亡。
写在最后
太平天国的覆灭,是多因素交织、共同催化的历史悲剧。
观察诸侯王在天京陷落前的抉择,他们的私欲与短视无疑为太平天国的衰亡按下了加速键。
当天京处于存亡之秋,诸侯王们却各自为政,将个人利益置于全局之上,忽视了团结协作的至关重要性。
他们或为保全实力,或因眼前的困境而退缩,放弃了援救天京的责任,这种做法不仅背弃了共同抗敌的原则,也揭示了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。
在战略决策层面,太平天国的领导层同样犯了严重错误。
自定都天京起,领导者们便沉溺于安逸与享乐,丧失了革命的锐气。
军事上,同时发起的北伐与西征分散了有限的兵力,战略上的失误最终导致了战局的逆转。
后期,洪秀全对李秀成放弃南京的建议置若罔闻,坚持死守,这一决策直接导致了太平天国的灭亡。
参考文献:
1. 罗尔纲. 《太平天国史稿》[M]. 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81。
2. 赵尔巽等. 《清史稿》[M]. 北京:中华书局,1977。